04-03
2025

诺如病毒宣传

03-25
2025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

2025年3月24日是 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今年宣传主题是 “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 旨在贯彻社会共治理念, 动员全社会全面行动、全力投入, 营造全民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 全民共享结核病防治成果的良好氛围, 为终结结核病流行奠定坚实基础,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肺结核是长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肺结核的科学防治知识,那就不用过于担心。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结核病”的相关防治小知识吧。   一、什么是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二、肺结核有哪些症状?   肺结核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咳嗽、咳痰,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高度怀疑得了肺结核。此外肺结核还会伴有痰中带血、低烧、夜间盗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肺结核是怎么传播的?   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喷出带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后可引起感染,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发展为肺结核病人。   易感人群 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例如婴幼儿、老年人、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糖尿病患者。另外,生活贫穷、居住拥挤、营养不良者易感染。   四、如何治疗肺结核?   1早期 早诊断、早治疗 2联合 联合二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药物治疗 3适量 适当的药物剂量 4规律 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律用药 5全程 完成全疗程,肺结核治疗全程为6-8个月,耐药肺结核治疗全程为18-24个月。按医生要求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病人都可以治愈。肺结核病人如果不规范治疗,容易产生耐药肺结核。病人一旦耐药,治愈率低,治疗费用高,社会危害大。   五、哪些人容易患肺结核   ● 肺结核密切接触者 ● 儿童和学生 ● 糖尿病患者 ● HIVI / AIDS者 ● 65岁以上老年人及由于各种原因免疫力低下者 ● 医疗卫生人员   六、结核病如何分型的?     (1)原发型肺结核(I型):为初次结核感染所致的临床病症,包括原发综合征和胸内淋巴结结核。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包括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和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3)继发型肺结核(Ⅲ型):为肺结核中主要类型,包括渗出浸润为主型、干酪为主型和空洞为主型肺结核。 (4)结核性胸膜炎(IV型):为临床上已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膜炎,包括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和结核性脓胸。 (5)其他肺外结核(V型):按部位及脏器命名,如骨结核、肾结核、肠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等。 按照病原学检查肺结核又可分为涂片阳性肺结核,如涂片抗酸染色阳性;涂片阴性肺结核,如涂片抗酸染色阴性;培养阳性肺结核,如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培养阴性肺结核,如分枝杆菌培养阴性;结核生物学阳性肺结核,如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未痰检肺结核,即患者未接受痰涂片抗酸染色、痰分枝杆菌培养。按耐药状况可以分为非耐药结核病,是指没有发现耐药情况肺结核。耐药结核病是指经过药敏等检查发现存在耐药情况肺结核病。按照治疗史分为初治肺结核和复治肺结核。   七、如何预防肺结核?     1.及时就诊 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就诊。   2.患者隔离 (1)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应避让他人、遮掩口鼻。 (2)吐痰时将痰液吐在有消毒液的带盖的痰盂里,不方便时可将痰吐在消毒湿纸巾或密封痰袋里。 (3)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去,应当佩戴口罩。 (4)居家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应尽量与他人分室居住,保持居室通风,佩戴口罩,避免家人被感染。   3.提高免疫 加强营养,注意休息,提高人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感染结核。   4.接种疫苗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可预防儿童重症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   八、如果怀疑 自己得了肺结核怎么办?   如果出现咳嗽咳痰超过2周,怀疑自己得了肺结核,应该尽早到结核病定点医院就诊。如果确诊了肺结核,应该主动向学校和老师进行报告,并接受治疗。如果符合休学条件,应该遵医嘱休学治疗。待传染性消失后,凭结核病防治机构的诊断证明可以复学。 肺结核可防可治,得了肺结核不用怕,要按医生的要求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都可以治愈,自己恢复健康,同时保护家人。

10-23
2024

健康教育宣传知识

10-15
2024

吼叫——对孩子是一剂慢性毒药

吼叫——对孩子是一剂慢性毒药 不吼、不骂,允许孩子慢慢来,才是为人父母对孩子最深的爱。“我可能是世上最失败的家长了。”“这是我的孩子,我究竟在干什么!”每次吼完孩子,我都会这样后悔不已地责怪自己。 说了一次又一次,孩子依然各种闹腾,一开始我还能压着脾气,好好说话。结果孩子压根不吃你这一套,各种给我添堵闹事。终于,我又一次提高音量,用最不情愿的吼叫停止了这一切,孩子被吓住了,脸上满满的委屈,最终双方沦落到一个不欢而散的结局。其实,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最伤人。因为吼叫的成本极低,用不上丝毫的育儿知识,也没有金钱上的消费,仅需要把一天积攒下来的生活怨气,对着孩子作为发泄的出口就可以。日积月累,不仅仅是亲子问题,已经上升到影响孩子整个人生。 就像心理学家说的:成年人的心理创伤,其实都是童年时造成的。 01有一个妈妈在朋友圈分享说:“亲生的就是亲生的啊!上一秒钟刚刚被我凶,下一秒又在我怀里叫妈妈。”孩子总是那么轻易地原谅父母。如果是你凶了同事或者其他亲戚,没一段时间,肯定是修补不好关系的。有的还因此反目成仇。也许正是因为能这样轻松地获得孩子原谅。所以很多的父母就觉得吼吼孩子没关系啊。但是如果你知道孩子被吼后心里在想什么,那你在下次爆发前一定能控制住自己,因为虽然一句吼能让孩子马上安静下来,但是给孩子所带来的伤害,简直超乎想象。朋友的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她给我说自从孩子上学后,感觉自己的脾气差了很多:孩子早上赖床,催了两次还不起来,就开吼;孩子做作业慢了、老出错了、考试成绩差了,都忍不住吼。因为以前也没有什么学习压力,所以不管孩子慢一点、懒一点也都没太在意,但上学后后压力大啊,不催不行。可是每次一吼,看着孩子那怔怔的、可怜的样子就心疼,而吼多了,孩子就低着头哭也不说话,而且闺蜜发现孩子和自己关系渐渐疏远了,有什么事也不给自己说了,以前那个贴心的小棉袄不见了,朋友心里很慌。有一天,因为玩具的事她又吼了小孩,孩子很委屈地钻到了奶奶怀里,哭着说:“我不喜欢这个妈妈了,你带我走吧。”孩子的话像针一样刺痛了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急躁的自己却用“吼”深深伤害了孩子,而且孩子不笨、不懒、不调皮,只是有时有自己这样那样的想法而已,为什么要用“吼”来解决呢?02吼孩子,虽然就是一两句话的事,但是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犯了大错,会让孩子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还会伤害和谐的亲子关系。而更严重的问题不是表面上的那些,而是在以后,潜伏在孩子内心里。做儿童心理咨询的朋友给我说: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创伤基本上都来自于童年,而更多的是来自于父母,来自于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在知乎上搜索关键词“父母的语言暴力”,发现很多在父母”吼式“教育环境中成长的自述者,要么心怀恐惧,不知父母下一步会做出哪些疯狂举动;要么畏首畏尾,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某些自述者这么写道: “我自知我妈语言暴力的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潜移默化的学会了她的语言习惯,无意识的时候也会把情绪带到话语里,一字一句都在伤人.......我知道这样下去只会把爱的人推得越来越远,可我难以自控。” “于是我渐渐关上了心里的那扇窗,难过的时候试着自我安慰,写日记,购物,奖励自己好吃的。我开始在家人面前沉默,试着逃离去到家以外的地方,也要记得如果以后有幸自己组建了家庭,要呵护他,不能让同样的悲伤,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在外面看着还正常,在家里暴躁无比,和他们永远无法用温和的语气说话。自卑敏感,别人一句话都能刺痛我,喜怒无常,对别人防备心很重,只要伤害过我的人,永远别想再接近我。”很明显的,正是父母的吼骂,让亲子关系差点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话语,不是一阵轻飘飘的风,它是有力量的,它是有温度的。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春天一般的温暖,也可以让孩子置身于刺骨的冬天,像一把把的刀子伤害着孩子,而吼骂,就是那一把把的刀子。对于父母而言,吼叫或许只是1分钟的事情,但对孩子而言,其伤害可能贯穿一生长期生活在"吼式"教育下的孩子,就像经典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里的那只小企鹅。它被父母的吼叫吓得魂飞魄散,内心充满恐惧与不安全感,虽然想张口说话,表达心声和需要,但又担心没有人听。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说话"来回避伤害。那些被吼后不说话的孩子,容易形成这几种性格:做事优柔寡断,不自信;懦弱,没主见;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和处理人际关系。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普遍没有安全感,对亲情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在亲子关系中不知道怎么和家人相处。 03爱之深,责之切。做父母的谁也避免不了吼孩子,如果孩子"打不哭骂不语",我们就应该提高警惕了。应该如何做,才能“解救”那个受伤孩子呢?放下身段,去安抚那个恐惧的孩子 虽然我们都说要做一个慈母,和孩子相亲相爱,奈何,在亲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处成了塑料母子(母女)情。一旦我们大声吼了孩子,请记得给自己几分钟缓和时间,待到情绪平复后,蹲下来,试着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诉他:“妈妈虽然吼了你,但妈妈对你的爱一点没有减少,下一次,妈妈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孩子表达情绪。情绪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传递给孩子的是负能量,孩子受负能量投射,感到恐惧,用“不说话”来抗拒这种能量。但实际上,很多孩子没有消化负能量的能力,长期不说话,只会让负能量积郁在心里。当伤害形成后,父母一定要事后补救。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说出来心中的真实想法,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排解情绪,并郑重地和孩子保证: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对错的纠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完美小孩”,我们试图照着这个标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个样子生活成长。吼孩子,其实是父母对自身的一种不接纳。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们的复制品,更不可能长成父母想要的样子。不管是谁,在情绪烦躁的时候很难再去处理另外一些让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在心情不好又面对孩子“不乖”时,父母难免会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但父母应该意识到,在工作与生活中难免遇到不愉快,需要给这种不愉快找到合适的出口,不要让无辜的孩子承担你的负面情绪。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也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1、每天回家之前先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说出来,能意识到这些负面情绪是控制脾气的第一步。2、如果遇到孩子做错事,要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呈现出来。例如:“宝宝,你故意打碎了杯子,爸爸/妈妈现在挺生气的。因为之后还要再花钱去买杯子,你的行为造成了家里额外的开销,所以爸爸/妈妈认为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等等,既能在叙述过程中平静下来,也是和孩子交流的一种方式。3、试着为这些负面情绪找到出口及解决方法。成人通常在发泄情绪以后会感觉好受一些。因此,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有负面情绪时,可以用跑步、做家务等健康的方式发泄出来,等理智回来了,再考虑应该如何应对。4、当自己非常愤怒的时候,在心里默数30秒再开始讲话。如果自己的情绪尚未处理好就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可以坦诚但尽量温和地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可能会骂你而让你很难过,我不想让这件事发生,所以我们一起安静10分钟。”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南风效应”: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吹出了刺骨的冷风,行人因为害怕寒冷,所以裹紧了大衣;而南风吹出了柔和的微风,行人觉得很温暖,便解开了大衣。教育孩子也是一样:请用春风化雨般的温柔,润物于无声!给他爱,给他力量,给他信心,你会发现南风虽然柔和无力,却能化为绕指柔,让孩子在风中起舞!